close

上海活化石|“石”全“石”美在長寧 采集今風尋古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備戰備荒”這裡修建瞭防空洞,一些古老的建築、河道沒能保留下來。盡管經過瞭一番改造,如今站在大團古鎮的街頭巷尾細心感受,依稀可以想見當年的盛景。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和脈,是體現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資源。如何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講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記憶,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課題。上海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23處,文物保護點2745處,共計不可移動文物3435處。作為承載城市發展記憶的“活化石”,在記錄上海進步與發展的同時,他們也在時刻更新著“自我介紹”......



上海活化石丨“西大堂”裡聽故事 普陀有篇“風物志”

太平天國烈士墓

川沙古鎮台中產後護理之家推薦

我被譽為“浦東之根”,有450多年的歷史,上海千年發展歷程裡也有著我的默默奉獻。和浦東的許多城鎮一樣,這裡也是因鹽而興。明朝初期,這一帶還是一片沿海灘地,經過多年發展,逐漸成為鹽商雲集、帆檣林立的浦東大鎮。到明萬歷年間,已有人稱川沙為“濱海巨鎮”。

這裡正式建鎮約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也有800餘年。元代初年,有兩浙鹽運司署松江分司遷衙於此,是一座因鹽而成、因鹽而興的江南古鎮。隨著鹽業的不斷發展,商人鹽販紛紛聚集到這裡,人口急劇增加。當時鎮區歌樓酒肆,商賈雲集,繁華程度曾一度超過上海縣城,有“新場古鎮賽蘇州”之譽,是當時浦東平原上的第一大鎮。後來盡管有鹽場變遷及戰亂,幾經興衰,但新場鎮仍是一個很有文化氣息的水鄉古鎮。









浦東沿海地區原是鹽場,據有資料記載的歷史顯示,這是從五代時期的後梁開平年間開始的,距今約900年。在前後八九百年的時間中,浦東地區的制鹽業經歷瞭由發展到壯大,再到頂峰,以後又逐步衰亡的過程。鼎盛是在宋元時期,鹽的產量幾乎占瞭浙西鹽場的半壁江山。當時浦東沿海的鹽場機構分場、團、灶三級。新場地區原為下沙鹽場的南場,是當時鹽民用海水曬鹽的場所。後來海灘慢慢長出去瞭,這個鹽場也逐漸成為鹽民居住和交換商品的地方,進而形成市鎮。









我曾以藏有漢碑、六朝造像、唐石、宋石等眾多文物精品,被清代國學大師俞樾贊為“文物古跡,富甲東南”。沈樹鏞之子沈毓慶在這裡開啟瞭中國毛巾業發展的先河。黃炎培曾作過“浦東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內史第”的評價。

內史第

大團原名“一團”,明隆慶2年(1568年),下沙鹽場清丈土地劃分團甲時,沿海劃分成9個團,大團地區被定為“一團”,或名“頭團”,“大”與“一”有同義之處,因此得名。直到清道光年間,大團地區逐漸由鹽業區轉型為以種植雜糧、棉花為主的農業區。至清末,又轉變為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大團鎮地處東南沿海,位於原南匯縣與原奉賢縣的交界處,是南匯縣東南地區水陸交通的樞紐,成為方圓數十裡農、牧、副、漁、手工業產品的集散地。由此帶動瞭商業活動的蓬勃發展。清代以來一些豪門募人在沿海灘地墾殖開荒,同時在鎮上大興土木,僦屋而居,華屋廣廈幾遍全鎮。他們以其雄厚的資金發展工商業,推動瞭這裡經濟的發展。當時鎮上蟠龍街、中大街均為鬧市。花行、米莊甚多,號稱“三步一傢,五步一店”,其中規模較大的米店有24傢。另外尚有南北貨商號、綢緞棉佈店,金融業等各行業的大店約10餘傢。20世紀30年代中期,大團集鎮已有80多個行業、370多傢商店分佈於沿市河兩岸南北3裡長的街道上,其中有寧波茶食、海鹽醬油、浙江山貨、徽州瓷麻、無錫鐵器等。

浦東惠南鎮東門街老南匯中學東首,有一段古城殘垣,長約50餘米,高7-8米,南北橫貫。



一直以來,對於浦東四大名鎮有個說法——“金大團、銀新場、銅周浦、鐵惠南”。可見對我評價之高。

如今的川沙古鎮位於川沙鎮老城廂東部,由南市街、中市街和北市街組成。步入川沙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一片明代古城墻,這塊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墻是當年川沙人民為抵禦倭寇入侵而建,飽經歲月風霜而傲然挺立。墻角下有建校170餘年的觀瀾書院,城墻上有嶽碑亭、文星閣。老街區域內的沿街建築仍保留著民國時期的原狀,多處宅邸的建築風格是中西合璧,甚為考究,反映出幾百年前“浦東第一大鎮”的歷史風貌。

解放後,上海市文管會於1954年在這裡修復瞭太平天國烈士墓,並樹立墓碑。我便從那時起正式成為一個受到專門保護的文物。墓碑上刻有碑文:“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歷史條件下,太平天國台中坐月子中心推薦除瞭擔負起反對封建勢力的任務外,更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任務……1862年忠王李秀成勝利進軍上海,在這裡有力地打擊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表現瞭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場古鎮



編者按:

從外形上看,我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樓房,粉墻黑瓦,屋宇雕梁畫棟。大門口有古典精致的儀門,飛簷翹壁,正面有“鳳戲牡丹”的磚雕,背面刻著“德厚春秋”四個大字,凝厚莊重。能夠養育出眾多名人名士的秘密大概就藏在這些不經意間彰顯出的厚重的文化底蘊之中。

1900年8月30日,無產階級革命傢和理論傢張聞天在此誕生。張聞天幼時隨父母住在客堂百面臥室,西側有書房,到17歲去南京讀書才離傢鄉,以後還回傢居住多次。張聞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外交部第一副部長。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受迫害,但仍孜孜不倦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1976年7月1日,張聞天在無錫病逝。1990年,為紀念他90誕辰,修復故居,將臥室、書房、客廳、廚房等恢復原狀,這裡的不少傢具還是當年舊物。



我就是坐落於今天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的黃炎培故居、宋氏傢族居住紀念地——內史第。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名人集聚的名宅。這裡原稱沈傢大院,為清代碑帖學傢、書畫鑒賞傢、文物圖書收藏傢沈樹鏞祖上所建。清咸豐九年(1859年)沈樹鏞中舉,官至內閣中書,沈傢大院遂改名“內史第”。著名音樂傢黃自、民主戰士黃競武、水利專傢黃萬裡等黃氏子弟誕生於此;宋耀如與倪桂珍夫婦攜子女於1890年—1904年在此生活瞭十餘年,宋氏姐弟在此度過瞭美好的童年時光(據考證,宋慶齡1893年誕生於第一進宅院西側沿街房內);“新文化旗手”胡適也與這裡有過不解之緣。

圖片來源網絡(下同)





既然到瞭川沙古鎮,就不得不到我這裡來看一看。

張聞天故居

說浦東名人輩出,一點也不誇張。我是位於祝橋鎮聞居路50號的張聞天故居,一座具有江南農村特色的一正兩廂磚木結構普通民宅,始建於1892年。坐北向南,有正屋5間、兩側廂房各2間,在西廂房外側另有用房4間,共13間房。中間是磚鋪天井,前面是木結構門亭。建築面積488平米,總占地面積686平米。前有菜園、綠樹,後有翠竹、河溝,周圍還插著竹籬笆,一派田園風光。





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價

穿過繁華滬上的堂堂歲月,跨過濤濤黃浦江,現在,請到浦東的土地上來感受一下這裡綿延千年的人間煙火。

大團古鎮

太平軍戰士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三次攻打上海。在占領金山、南匯、奉賢、川沙等地區後,又攻下上海咽喉要道高橋。清軍勾結帝國主義列強,成立洋槍隊,雇傭美國流氓華爾任隊長。華爾率洋槍隊與英法聯軍乘炮艦撲向高橋,太平軍頑強抵抗,侵略軍縱火焚燒高橋鎮,太平軍苦撐四日後戰敗。壯烈犧牲的太平軍戰士的屍體被轉移到今天浦東新區的屯糧巷,來不及埋葬,當地農民們用土掩蓋,堆成一座狹長的墳地,當地人喚作"長墳"。

浦東,顧名思義,就是黃浦江以東地域的總稱。依照目前的行政區屬劃分,浦東新區位於上海東部,台中月子中心東海之濱,北臨長江口、南抵杭州灣,正是中國大陸版圖中部凸出伸向太平洋的一角。

洋槍隊

後來,清兵和外國侵略軍在高橋地區殘酷燒殺,這一帶人民十分痛恨,從而益發懷念太平軍揭竿而起的義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每到清明節,總有人帶瞭酒菜前來供祭。一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來的人太多瞭,受到官府註意,才下令禁止。此後,土墳雖遭損壞,卻無人敢修,直至雜草叢生,一度成為荒塚。



來到上海,如果你有意去迪士尼樂園玩,那麼不妨在浦東多待上幾天,我——離迪士尼僅8分鐘車程的新場古鎮就很值得來看看。

南匯古城墻遺址

我也是浦東名鎮中不可不提的一個——川沙古鎮。

宋氏傢族在內史第的合影,前排右一為宋慶齡

南匯古城原貌示意圖

那就是我留下的遺址。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我為防禦倭寇入侵而建,當時距海僅3華裡,是浦東平原上最完備的古城,也是縣城中極為少見的方城。我也是“守禦南匯嘴中後千戶所”駐地,寬長各1公裡,前設烽火墩11處,城墻高7.3米,底寬8米,設城門4座:東為“觀海”、南為“迎勛”、西為“聽潮”、北為“拱極”。四門外各有月城1座,城上設門樓、角樓各4座,敵臺4座,箭樓40座,雉樓1790垛。城外圍有護城河,河上設有吊橋;另有水關2座:東曰“靜海關”,西曰“通濟關”,現僅存殘垣百米。

新場大街南北長1.5公裡,巷道與建築兩側早已斑駁的山墻形成“高山空巷”的意境。洪橋港、包橋港、後市河和東橫港四條河道兩橫兩縱,把古鎮劃分為“井”字型格局。河道上各式水橋河埠70餘座,其中留存下來的馬鞍水橋15座,多處水橋上還鑿有精美的“暗八仙”圖案,寓意吉祥。河道兩側古民居綿延鋪展,街巷密集,保留著千年以來典型的水鄉人傢的生活形態。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曾這樣評價我:“新場古鎮是體現古代上海成陸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近代上海傳統城鎮演變的縮影,也是上海老浦東原住民生活的真實畫卷。”



我不僅在抗倭寇中發揮作用,而且一直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內有學宮、書院、東嶽廟、關帝廟、福泉寺、天主堂;還有育嬰堂、養濟院、老人堂、名店、旅館、戲院、圖書館等等,在歷史上對南匯地區的發展起瞭重大作用。我從建成至清末,幾經變亂,時遭毀損,先後11次修茸,或將城墻加高,或將護城河拓寬挖深。後來,又經歷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仍基本完好。最終,大部分的舊城墻毀於60年代“大煉鋼鐵”,隻剩下今天看到的這幾十米斷壁。

相關新聞

上海“活化石”——綻放城市文化活力

唐宋年間,浦東地區已建村落。明永樂二年(1404年),戶部尚書夏元吉組織拓寬范傢浜,黃浦江成為上海地區的主河道後,以黃浦江為界,形成浦江東西的格局,也就出現瞭“浦西”、“浦東”之名。浦東作為區域名稱,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縣志》:“由閘港而下,若鹽鐵塘、沈莊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楊淄,此為浦東之水也。”

上海活化石丨儂情最憶是徐匯 一步一景活化石

不為別的,宋氏傢族、胡適、黃炎培……單是翻翻從這裡走出去的近現代名人名錄,都能激起你探訪的興致。

台中月子中心收費
arrow
arrow

    cqrze104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